当前位置 > 首页 > 知识

三星堆细思极恐的秘密(山海经何人所著)

1. 三星堆细思极恐的秘密,山海经何人所著?

《山海经》是《山海图》的解说词。最初的《山海图》已经失传。《山海经》的文字作者,大约是先秦战国时期的佚名人士。并且,整部《山海经》绝非一人所作。

先有图,后有文。就像先有八卦卦象,再有相应的卦辞一样,《山海经》是《山海图》的解说词。我们现在常说的图书,乃是图与文字的结合,就反映了最初的图与书的相互关系。

相传,中华始祖伏羲上观天,下察地,中间审视自己,从而创造了八卦。可以想象,由于《山海图》比八卦的图形复杂得多,因此,《山海图》必是继伏羲之后若干世纪的先人们绘制的。

凭借亲眼目睹,凭借道听途说,凭借口耳相传,甚至再凭借恣意的想象,就这样,在古人的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五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世界。

把它随手画下来,甚至刻在墙壁上、崖壁上还有金石、砖块之上,就可以长久保留这美好的记忆了。为了便于当时的人们的理解,再增加一些文字的解释,显然也是必要的。这一推论,与图形和文字起源的先后顺序,也是不谋而合的。

图已佚,文留存。很遗憾,到了魏晋时期,《山海图》就基本上散失殆尽了。现今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还有部分反映各地风物以及奇珍异兽的内容。这些内容,除了残存在青铜器上的古老纹饰以外,是最接近最初的《山海图》的描述的。

在《汉书·艺文志》中,有关于《山海经》13篇的记载,而现存的《山海经》共有15篇。如何多出这两篇?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是没有将汉代以后才编撰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的缘故。可见,《山海经》13篇出自汉代以前,另外2篇,可能出自汉代以后的文人之手。

那么,《山海经》到底是什么年代写成的呢?东汉学者王充认为,起始于大禹的时代。他在《论衡》中说:

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非禹、益不能行远,《山海》不造。

他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没有大禹时代的大规模的山河治理,我们的先人,就不可能那么见多识广,也就描绘不出《山海图》了。

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写出了《离骚》、《九歌》和《天问》等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屈原的笔下,描绘了许多的珍禽异兽和其他各种奇异的想象。他完全是凭借想象创作的吗?肯定不是。他的创作,应深受当时还部分可见的《山海图》的影响。

总之,最初的《山海图》很有可能出现于大禹时代;而《山海经》的出现,不晚于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

魏晋时期,名士郭璞对《山海经》和《山海图》做了详尽的注释。郭璞的注释,是我们正确理解《山海经》的最重要的文字资料之一。也许,在那时,《山海图》与《山海经》就已经合二为一了。

东晋诗人陶渊明,除了采菊东篱下之外,也十分喜欢《山海图》。他在诗中云: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到了宋代,又有人根据《山海经》的记述,重新绘制了《山海图》10卷。不过,经过与郭璞注释的文字进行比对,我们发现,宋代的《山海图》与郭璞和陶渊明看到的《山海图》,已经具有明显的差异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海经》中的配图,大多是明清时期的画师补画的。那么,与前人的描绘相比,哪一个时期的绘画,更接近最初的《山海图》呢?

只能说,由图而经,再由经而图,经犹存而图已经被描摹了无数次了。从这个出发点来看,肯定是越画越不像那么回事儿了。

不过,越往后,人们的见识越多,想象力也越丰富。所以,后人甚至当代的人描绘的《山海图》,有可能超越前人的水平。这一说法,也不应当做是天方夜谭吧?

从这个意义上说,《山海经》这本千年奇书,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写完呢。

三星堆细思极恐的秘密(山海经何人所著)

2. 让人事后想想是最为匪夷所思的?

动物集体自杀之谜鲸鱼在冲上海滩搁浅后,若不能及时返回水里,不出半天,它就会 因脱水而死

1946年10月10日,835头虎鲸凶猛地冲上了阿根廷马德普拉塔城海滨浴场,结果全部死亡。

1976年10月,在美国的科得角湾沿岸的辽阔的海滩上,有成千上万的乌贼登岸“自杀”。

1980年6月30日上午,有58条巨鲸游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部海岸西尔·罗克斯附近的特雷切里海滩死亡。

1984年,95头鲸鱼因不明原因集体冲上美国马萨诸塞州海滩,随后全部丧生。

一些科学家猜测,鲸可能是遇上了凶猛的鲨鱼或受到其他动物的威胁,仓皇逃命而窜上了海滩,也有的学者认为,这可能由于鲸一时贪玩或在浅海边上找吃的,而不慎搁在海滩上,游不回去了。

显然,这些理由都比较牵强。

还有科学家认为,鲸“自杀”的地方,大多是在海岸平坦或泥沙冲积成的海滩。这种地方,往往不能很好地将“超声波”反射回去。这就使鲸发出“超声波”后,接收回声发生困难,造成确定方向、浮测目标“失灵”,而发生“盲目行动”,冲上海滩死亡。

后来,有两位美国科学家在死鲸的耳朵里,发现很多寄生虫,他们据此认为,就是这些寄生虫,影响了鲸的耳功能,造成了悲剧。

与鲸相反,陆上动物旅鼠曾多次集体奔入大海“自杀”,在澳大利亚昆土兰地区,曾发生过13次规模宏大的旅鼠投海“自杀”事件。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认为这是旅鼠为了求生而采取的手段,早在1万多年前,它们就有规律地跨越波罗的海和北海到对岸的陆地去另觅乐土,那时海峡尚窄,泅渡到对岸很容易。

后来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海水已经是越来越湍急,但是旅鼠却一无所知,仍然一如既往地跳入海中,由于无法抵抗海水的冲击,结果就发生了大规模的旅鼠死亡事件。

草丛中的旅鼠

但是这无法解释旅鼠呈周期性死亡的现象,因为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难道旅鼠不会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总结教训,另辟新途?

还有人认为这是旅鼠们实行的一种“计划生育“的手段。因为这种旅鼠的繁殖力特别强,过多的旅鼠破坏了居住地的生态平衡,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其中的一些旅鼠就选择了自戕。

这样的解说实在是有一些令人难以信服。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造物主是不是过于残忍了一些?

褐旅鼠的耳朵很小,掩在浓毛中,毛色会因时变化。它们在迁移途中的“自杀”行为至今令科学家们迷惑不解。

动物集体自杀的现象在我国也曾发生过。1975年的冬季,我国海城地区发生了一次大地震。而在地震发生后的前十几天,成批的冬蛇集体自杀。

经过了十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还是没有弄清楚其中的原由。只是提出了三种解释:

一是地声说。

科学家认为在地震发生前地壳深处会发出一种细小的声音,但是人是听不到的,由于蛇的听觉很灵敏,能够听到,以为是大祸临头了,所以爬出了洞。

二是地气说。

这种观点是说在岩层的强烈摩擦中,会产生大量的氡气,大量的氡气积聚在蛇洞中,使冬眠的蛇清醒被迫爬出洞。

第三种说法就是地热说。

这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因为蛇是冷血动物,体温会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地震前,由于岩石的摩擦产生了大量的热,使地温升高,蛇从冬眠状态醒来,纷纷出洞觅食,结果被冻死。

这三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是存在一些疑点。蛇是一种反应比较迟钝的动物,上述的变化都发生在地震前很短的时间内,蛇又怎么会在地震发生的十几天前就感觉到呢?

动物界昆虫类的自杀事件似乎不是很多,但是这些低等的动物自杀原因往往更令人不解。其中,蝎子的自杀就是一例。

动物学家研究发现,无论是在自然条件下,还是在实验的条件下,蝎子都是对火畏若神明的。遇到火的时候,就躲在碎石下、树叶下或者土洞中不出来,更为奇怪的是,要是用大火将它们团团围住,他们会弯起尾钩刺向自己的背部,不一会就会死亡。

对于这种现象,有人认为这是蝎子在长期的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遗传的结果。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因为根据科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检测结果,蝎子不是死于自己的蝎毒。还有人说是由于蝎子天生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活,突然见到光明,为了保护自己,就假装自戕而死。

事实究竟如何,还有待查证。

动物自杀这种现象至今仍是有增无减,科学家们尽管对此现象作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但仍然没有令人信服的权威性的答案。对于动物集体自杀现象,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码字不易,喜欢就点赞关注梅子哦❤️

3. 桃花源记的恐怖真相是什么?

“《桃花源记》的美在于它的神秘面纱,不为人所见,在于它是心里的一个梦想国度。”

桃花源的真相许多人都想知道,有好多学者加以考证的恐怖之处是不是只有下面这几点呢?

01

恐怖之疑点

1、不守信用的武陵人

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发现了一片“新世界”之后,村里人不但没有为了躲避风险,看了他就邀请回家做客。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就随口问,对人完全相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便,表明速度之快,不假思索。说明桃花源中人对突然冒出来的渔人毫不担心、毫无戒心、毫无提防,丝毫没有考虑渔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是觊觎还是好奇,他的到来会不会打破原来宁静幸福的桃源生活;他们的头脑中甚至从未闪现过歹念,仿佛善良就是天性。所以,“便”就是村人特别淳朴的本真反应。“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究竟“问讯”什么?有两种可能:其一,依据前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中人就问一个问题 “你从哪里来”;其二,依据下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可见,打开“话匣子”后”。

然而,武陵人却没有守信,一路往出走,一路作标记,出去以后,又向郡守作了汇报,可见人性之丑陋。

2、桃花源哪里去了?

武陵人进桃花源是一个偶然的意外。他为了把这个偶然变成必然,便一路做标记,然而等他带人回来的时候,还是没有找到当初的路,桃花源就这样离奇的“失踪”了。桃花源外面是有“迷魂阵”还是“幻阵”呢?抑或是有一条通往平行宇宙的大门?

3、刘子骥的离奇死亡

刘子骥是《桃花源记》作者陶渊明的远房亲戚,也是当时的一位名士,他听说有桃花源之后,便兴致勃勃地去寻访了。只可惜,一样是一无所获,更加离奇的是,他竟然在此之后不久便死了,死时年仅21岁。从此以后便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他的死是不是跟寻访桃花源有关呢?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也可能当他看到桃花源记一遍焦土,尸骨遍野,回来之后郁郁而终。

4、陶渊明去过桃花榞么?

有一种说法是陶渊明自己便是那个武陵人,所以他在文末说了一句“后遂无问津者”,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问去桃花源的路了。那么,为什么没人问了呢?自然是后来去寻访桃花源的人都死了。

陶渊明所处的晋代自秦统一天下已六百年。陶渊明时期北蛮符坚入侵,宫廷残酷争位,官场昏暗,陶渊明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况且他的曾祖陶侃(就是成语“陶侃惜分阴”的那个陶侃)就曾是一个为晋王朝立有大功的政治家、军事家。

陶渊明曾多次出入权贵的幕府,但是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实在是太黑暗了。桃花源只是陶渊明对世外桃源的一种向往。但是,这里又存在一个问题,假如真的没有桃花源,他又何必提“武陵”、“郡守”和“刘子骥”呢?

陶渊明的具体用意,实在是有些捉摸不透,这才造就了所谓的恐怖之处。

不过,水一白认为《桃花源记》最恐怖的一点还不仅于此

《桃花源记》真正恐怖的一点在于,当人们发现“桃花源”之后,它便不再是桃花源了。

02

结 语

一旦一个世外桃源被人发现了,便会有越来越多的怀着不同目的的人前往,而这个所谓的世外桃源瞬间也就被外境同化了。人人心中都有桃花源。“我的世界”独立于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外,它比现实世界更现实,比理想世界更理想;它是一个虚拟的心灵世界,美丽清高和傲气,装着田园山水、诗情画意、醉酒人生,装着洒脱不羁、遗世独立、浪漫潇洒。

4. 今日头条发什么内容?

大家好,我是一名农民工,我个人感觉头条应该发那些默默无闻,为国家奉献的英雄们多一些,还有爆光那些欺压平民百姓的官员们,最主要是那些乡镇的基层干部,上面很难查得到他们,也要多发一些为国家实心踏地的劳动建设者,谢谢!

5. 为什么说二里头遗址是最早的中国?

引子

首先,二里头是不是“最早的中国”取决于考古进展!1996年5月16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启动。

工程目标:

1.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2.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3.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4.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之后2000年发表断代表,确定夏朝起始时间为公元前2070年,总共分三步走:

第一步:对二里头遗址进行碳14检测。

专家通过碳14测年,发现二里头夏都遗址的年代,大约公元前1880年至公元前1521年,从兴到废,时间跨度为359年。

历史记载,夏朝有471年,那么其他110年去哪了?这时候,有学者提出,二里头遗址揭示的文化,只是夏代中晚期的“后羿代夏”,而非早期的夏文化。

那么早期的夏都在哪呢?有学者提出,就在公元前2190年河南龙山文化遗址。

第二步,奇异天象的推演。

据文献记载,夏朝有五星聚合和仲康日食两个天象纪录,以公元前2100年为基点,天文学家通过计算机,推演出了天象发生的具体时间,结果是“五星聚合”发生在公元前1953年。仲康日食发生在公元前2043年10月或公元前2019年12月。

第三步,考古学界曾对发掘的商代王都,进行了14C测年,发现商都建立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600年。

据文献记载,夏朝有471年,从商朝建立的公元前1600年,上推471年,则夏代始年应为公元前2071年。

结合这三种手法,最后相互印证,最终选择了公元前2070年,为夏的起始年(载自网络)。”

网友质疑:

推算武王灭商的时间时,断代工程用了C14检测和天文推算方法。根据对西安沣西遗址、琉璃河遗址、天马曲村遗址、殷墟遗址的系列样品作了C14测年,基本上确定了武王伐商的时间在公元前1050—公元前1020年之间。

接着根据《国语》中有:

“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

专家们通过天文模拟“计算”,提出了公元前1046年/1044年/1027年三个具体的时间方案。

专家们通过金文历谱确认了成王元年在前1042年的观点,然后又采用武王继位4年的观点,确立武王克商的时间是在公元前1046年…

事实上,尚且不说商代起始时间为什么是公元前1600年(为了凑整)?还是历史上什么资料记载为约公元前1600年到约公元前1046年(此时间怎么确定的)?而工程专家们为什么就笃定为554年?

在商汤墓尚未发现之前,所谓汤灭夏还是个史载,所谓以“商”为国号建立商朝,经500余年尚须考古验证… 所谓商朝是公元前1600年左右建立的,这中间充满了大量备受质疑的地方,怎么能当佐证呢?

用C14只能推断大概时间(误差±50年以上),但是不能限制具体时间范围;

其次,古文中的“岁在鹑火”的争议很大,就算该天文现象的确是断代工程专家所认为的天文现象,但是也很难说不存在误差;

第三,关于武王到底在位多少年,在武王墓尚未出土之前,目前一切尚不清楚,学术界就有六七种观点。可是断代工程的专家就“粗暴简单”地采用4年(折中抓阄),如同儿戏一样,岂能不受质疑!

由于古书没有商汤灭夏时期的天文现象记载,断代工程人员就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汤灭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认为商朝建立到纣王继位总共496年,在加上纣王在位时间大约30年…

实际上,这里的商朝积年496年,是以夏周为前后顺次排列的关系定的…如果夏与商周是并存发展的关系又会如何呢?是不是就需要反思了?

当然,这个断代时间连工程专家自己都不信,于是他们又结合C14的测定数据,将商朝的时间确定为整数的公元前1600年,如此“凑整”之作,其误差之大已经超乎人的想象…

所以我总结了一下他们的主客观原因,大致最核心的错误有这么四条:

一,当代中国考古专家们过于迷信西方碳14测年标准,忽略了测年误差±50~100年存在的巨大误差情况,无形中改变了夏代断代时间,造成纪年排序混乱!

二,所有当代考史学者们过于迷信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甲骨文的解读影响,忽略了夏汉之间1000多年的文字会意误差,导致甲骨文解读及会意的巨大偏差及失败!

三,所有当代专家和学者们,都集体性地放弃了华夏民族的图腾信仰,转信了西方C14检测法,放弃了最为有效的图腾纪年法方式,导致了当今夏代问题陷入严重混乱,甚至整体塌方和搁浅的局面!

四,误解《史记》有关夏商周三国关系是顺次生灭的过程,忽略了夏与商周可能是并存的情况…

二里头问题

比如,徐旭生先生最初认为二里头是史载商汤的西亳都,但后来随着二里岗和偃师商城的发现,他的观点遭到质疑…目前绝大多数专家认为是夏代晚期夏桀都城斟鄩…其中以许宏和王巍为主要代表!

从国家形成的角度说,二里头已经具备了:一,最早的宫城-"紫禁城";二,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大道(城市主干道网);三,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四,中国最早的车辙;五,中国最早的官营手工作坊区;六,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七,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等…

目前,二里头遗址经碳十四测定,二里头文化一期年代上限为公元前1750年,落入夏纪年无疑。

《史记》曾载:“夏桀之居,左河济(河南济水),右泰华(陕西华山),伊阙(河南伊河)在其南,羊肠(山西壶关)在其北。”

所以从城市,青铜器角度说,二里头已经具备了国家的特点!不过,分子考古学绘制的夏朝疆域,也出现一个诡秘的缺口:

分子考古学学者根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人骨线粒体DNA,大体绘制出夏朝人群扩张空间,即二里头夏代人群和河南、山东、山西、陕西、青海等地的汉族人群遗传因子相近,也与历代文献记载的夏朝疆域大体吻合。但是二里头人群与同在偃师的商城人群遗传关系与山西、陕西、山东汉族相比较为疏远。

那么问题来了,二里头遗址如果是夏朝晚期都城,那么在它一步之遥的8公里外,居然就是后来灭亡夏朝的商汤都城(《汉书·地理志》:“偃师县,殷汤所都”),这是十分诡异的事情!

当然,这种诡秘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偃师商城营建时间是在夏亡以后;二是商汤对于夏桀而言是臣属反叛…但是考古发现却否定了这两种可能。

因为二里头文化的三期/四期(前1610—前1520),落入了商代纪年,而偃师商城一期公元前1600年则进入了夏纪年,这意味着二里头和商城是共存的关系,而非先后顺序。

但问题是,二里头和偃师商城同期的考古学文化类型不同,分子人类学测定的遗传关系相较夏朝统治疆域内人群也较远,而且疆域已经覆盖陕晋鲁等多地的夏王朝,说明商部族绝非夏朝的治下臣民。而中晚期都城却设在敌对势力的眼皮底下,这着实让人费解。

另外,二里头遗址从一期到四期呈现出了连续性,通常王朝更替,往往会出现弃城、毁墓等人为破坏行为(如尧都陶寺和殷墟都有类似现象),但二里头却没有发现明显衰败迹象。

相反,二里头三期/四期甚至愈发繁荣,青铜器种类增多,铸造技术也在提升。这表明,商汤灭夏时,在二里头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而是和平进入了二里头。也就是说夏商之间的改朝换代,根本没有经历任何暴力破坏…

然而清华简《尹至》记载:商汤灭夏后,对于溃逃的夏人,下令“一勿遗”(赶尽杀绝)。

《尚书·汤誓》即记载:“桀都安邑(山西运城)”。

清华简《尹至》:“(成汤)自西翦西邑”(商汤从西边出兵攻入夏都)。

《吕氏春秋》:“汤犹发师,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

也就是根据史载,为了灭夏,商汤与地处陕西渭南一带的宰相伊尹的有莘氏国联姻…从而绕过设防的夏朝东部军事堡垒,从西边出其不意地攻入夏都。如果夏都近在咫尺的话,很难想象商汤会取道陕西,兜如此大一个圈子,就为了攻打大本营8公里外的二里头?

所以,合理的解释有两点可能,一,二里头是自己人!二,夏商易代的主战场并不在偃师二里头…

文字解读问题

目前国家文物局对二里头是否是夏都,还是持十分谨慎的观望态度。虽然河南官宣文字中已定为“夏都”…但是没有文字佐证,根本无法确凿是哪位夏王都城,在学术上还是不予承认的…

也就是说,如果要准确断代夏商周历史,从考古学意义上讲,必须遵守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严格执行史料和文物相统一的原则。即“以字形对物形”“以物象推字象”的双重互证标准!我总结为一个简化公式:

“史料+文物+铭文+图腾=考古四证法。用图腾找夏代文物,用铭文找商代文物,用夏商文物来找夏商历史!”

比如殷墟及甲骨文断代,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更不徙都”,也就是说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经历8代12王273年,安阳殷墟一直是商代都城…但是,哪一处遗址是竹书记载盘庚大墓呢?…

有人可能会问,妇好不是殷墟主人吗?我说,她是22代商王武丁的贵妃,即盘庚孙媳妇!而且还占据着宫殿区却没有尸骸,不知是“冥嫁”先公,还是德不配位,谁鉴定得准?

也许亚长是主人?我说,时至今日,也没有哪位专家说他是谁,而且死于非命,俯身而葬(难道没脸见祖宗吗?)…至今在考古上,无人知道殷墟的真正主人是谁,这不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吗?

尤其是大名鼎鼎的妇好墓,自1976年出土以来,保存最完好,出土文物最多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尤其出土了近万片甲骨卜辞,很可能为夏商周断代问题提供佐证!

但是,郭沫若先生鉴定妇好墓是商代22王武丁贵妃墓(公元前1250年),尊其庙号为“辛”…遭到网友“万年龙公”严重质疑说:

“一,根据考古实验室对妇好墓所出的一块残椁板碳14年代检测,测定结果为3155±140,树轮校正年代为3350±190。

即妇好墓的年代上限为公元前1590年,可以追溯到商初成汤公元前1600年时期。而妇好墓历史下限达到公元前1210年。中间竟有300多年跨度期,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一个大唐都过去了)…

而且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卒后传位‬其‬弟小辛,在位21年卒,传位其‬弟小乙,在位21年卒,传位其子武丁。从武丁公元前1250年到妇好墓年代下限公元前1210年,只有短短的40年是重合的。这还是武丁刚登基妇好就要死掉的时间才‬成‬立。

若按说妇好死于武丁晚期,那就跳出了妇好墓树轮校正的-190年代,那还叫妇好墓吗?所以说,单单从妇好墓的断代数据来分析,妇好墓在武丁之前的时代就可能存在。

二,妇好墓上层地面有基址,称之为“妣辛宗”。

但“妣辛宗”坐东朝西,妇好墓为坐北朝南!这是商朝葬俗习惯,还是上层建筑与地下墓穴是不同年代建造的?

商周制度等级森严,墓葬规格及青铜器数量都有严格规定。古代王墓形一般可分为三种,“亞”、“中”、“甲”。西北冈王陵区多以“亞”形墓为主,武官村则三种墓形都有,而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三种墓形都不是,明显不符合商王武丁贵妃身份和地位!就是说,妇好墓连个墓道都没有,这叫做墓?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夫妻之葬有死则同穴之说,并没有妻妾同穴之理!而两件“后兔母癸"尊居然与五件有“后母辛”的青铜器同穴都在妇好墓。更气的是,都没有后母戊大方鼎大。如图所示:

当然,有一种说法是后母戊鼎是祖甲当王后为其母制作的鼎,比后母辛鼎大是正常的。还有,母辛(妇好)的青铜器是其子辈祖庚祖甲的称呼,所以后母辛的五件青铜器是子辈祖庚祖甲为妇好打造的。

而这种说法是否得起考验,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后母戊鼎的出土地西北冈王陵东区M260墓的断代数据拿出来就知道了。

如果反向推理更有意思,后兔母癸尊、后母戊鼎都是其子辈祖庚祖甲铸造的礼器,也就是说明妇好墓可以“随时开放"!墓中这1928件礼器就是几百年中反复“挖坟掘墓”放入的!难道商代子孙有挖祖坟的传统吗?或者说一个贵妃墓却承担起祖祠的功能?

三,妇好墓中,明器多而杂,共1928件,青铜器就有460余件。至少出现了9种不同的铭文。

“亞”字铭文的青铜器分别是:亚启、亚其、亚弜…曾经有位韩姓专家称,“亞”为商代官职名,是商王时期的臣子启、其、弜献给妇好的…这分明是一己之猜测,当作学术之共识也。

国之重器,王权象征!臣子们就算有这个能力,也没有铸造的权限!仅仅妇好墓就出现9种不同的专家称是“官职人名”的铭文,实则不可能!因为作尊献宝,都是有一套铭文记述格式的,“何人所作,作给何人,因何事作,作何用处”等级森严,主人铭文的铜器必定是此人专享器物,是身份地位象征!所以说,妇好墓中的青铜器铭文多而杂的原因并非是“商王时期的臣子献给妇好的”,而是后王祭先王的礼器。如此,妇好身份就绝非一个22代商王贵妃那简单!

四,妇好墓中有16具人骨,6具狗骨都在,只有墓主人骨骸朽毁了?

是巧合还是妇好墓根本就没有墓主人?这种现象既像殉葬坑,又像祭祀坑,还是疑冢?这其中就有太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不能将其他可疑因素排除在外!而单单采纳是墓的说法。探讨了上述种种问题,可以来总结一下:

①,妇好墓在武丁之前就存在;②,妇好墓没有墓道;③,妇好墓明器多而杂;④,妇好墓至少有9种不同铭文的青铜器;⑤,妇好墓有殉人和狗骨;⑥,妇好墓极有可能没有墓主人。

结论,妇好墓极有可能是宗庙祭祀坑!所以先祖后王的器物都可以同时出现在宗庙祭祀坑里。也证明了亚启、亚其、亚弜、后兔母癸、后母辛、后母戊、子束泉、束泉……他们一个个的真实身份都不会简单!

当然宗庙祭祀坑如果掩埋了,只有两个原因:1,自然灾害。这个很好理解,地震或者大洪水;2,政权更迭。这个就有意思多了。只要掩埋祭祀坑,就说明这个政权倒下了,剩下就只有逃亡了。

五,最后“妇好”铭文解读,是有先后顺序的:

首先是字的结构问题;其次是“妇”的问题;当然还有姓的问题,要知道“妇好”的“好”不是读好,而是作为姓,读子。子姓是商王的国姓,而妇好也是子姓。这个问题放现在没问题,但在商周就不一样了,胡乱使用子姓是要诛灭九族的…”

所以,帚”和“女”应是分开的,而不是组合之妇…目前根据网友总结的铭文解读公式为:

“国号/帚=王权/女+氏族/子”

根据妇好铭文对标三星堆文物的图腾解读,即是:

①“帚”铭文外形酷似一棵树,对比三星堆文物, 应该是青铜树形象,如图所示:

《山海经·大荒东经》曰:“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那么根据观察,龙枝应代表龙族颛顼,乌头代表玄鸟少昊,说明帚即少昊和颛顼结盟的扶桑木,含义是九司轮流值班作启王之义,即史称的“少昊孺帝颛顼”禅让制,俗称华表。如图所示:

②铭文“女”字,许慎《说文解字》解释为妇人也,象形,王育说,凡女之属皆从女,“女”字基本含义为女子,与男相对,而引申含义为女儿。但是,经过三星堆文物对比,“女”铭文的外形更象是一个“跪坐面具人”形象,如图所示:

“母”铭文应是龙虎面具本身!母字双点并不是女人双乳,而是纵目面具“直目正乘”之双眼…而妇好铭文中也发现了跪坐面具人形象,说明铭文女和跪坐面具人之间的确存在某种关联,如图所示:

据《山海经》记载:“有人戴胜,虎齿,豹尾能穴处,名曰西王母…”,推测女铭文应是三星堆戴龙虎面具的王位继承人,与二里头/濮阳西水坡/石峁/良渚的龙虎图腾面具王有继承关系,如图所示:

③最后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子”铭文形态,如图所示:

为什么甲骨文“子”头上有“三条线”?与金文“子”不一样?再观察一下如下两枚“妇好铭文”:

为什么两枚“妇好铭文”中都没有“子”?只有一只玄鸟为代表,为什么?是不是玄鸟就是子呢?子就是玄鸟呢?

从目前出土的青铜树分析,树枝上应站九鸟一乌,代表九司轮转作启王!但当前尚缺一乌,三星堆文物中已发现一戴胜金乌,如图所示:

大家对比一下甲骨文“子”和戴胜金乌,两者头上都有“三根羽毛”?是不是很相似?是不是金乌即是甲骨文子?子即是戴胜金乌?

根据《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载:“有葛国,黍食,使四鸟…”《大荒南经》说:“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金沙遗址出土“使四鸟"金箔,说明三星堆及金沙蜀人的确是“崇日鸟”的殷人后裔也,如图所示:

那么是不是说明,三星堆青铜树九枝日鸟代表少昊颛顼司徒“女”,顶端为值日金乌启王“子”呢?

当然,如果在陶器上出现单独的鸟纹,其实并不少见。毕竟大汶口文化可能受到来自庙底沟文化的影响,而庙底沟文化中飞鸟纹一直是其主要母题。如图所示:

但是,大汶口的鸟纹却有所不同,它一般多和太阳、山峰一起出现,这就让人难免浮想联翩。而甲骨文“岳”字十分类似→太阳十鸟+山组合!卜辞中恰巧有“高祖岳”,说明山东大汶口文化即岳石文化遗存,如图所示:

而“金乌负日”图说源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该遗址出土距今7000年的“双鸟负日”骨雕和“双鸟朝阳”牙雕,可说是最早的“金乌负日”的资料,如图所示:

根据《山海经》记载:“少昊孺帝颛顼…”及《国语·鲁语》记载:“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帝颛顼"。《左传》记载:“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那么妇好(帚女子)公式应该整理为:

颛顼庙底沟(高阳氏/女)+帝喾(舜)下七垣(有虞氏/子)=少昊大汶口(玄鸟氏/帚)。

如图所示:

故妇好墓真名称为少昊之夏启祠堂(阏伯之墟),是史称“少昊孺颛顼"事件记录。商人叫母辛宗,殷人叫冥祠或启祠,周人叫弃祠,今人叫妇好墓…那么妇好墓是谁建的呢?

因为妇好墓既然是少昊祠,那么颛顼帝喾尧舜禹契汤都有可能建,根据史料分析,舜子商均建有“钧台之享”,即商丘阏伯台则十分可疑!

而从考古上分析,距妇好墓最近的无名大墓m54号是最有嫌疑的…目前根据“亚长”铭文观察,“长”为“持杖戴羽酋长”形象,结合亚长脚趾变形及花椒坑痕,及同墓出土的青铜手杖(义肢)分析,证明亚长可能是个瘸子,符合《禹王碑》与大禹共同治水得㾟病记录,并与金沙遗址出土的“鱼凫王”黄金权杖功能可能一致…如图所示

而十字“亚”符号,虽然目前在考古界争议十分巨大,有武官称谓/太阳(高阳)称谓/玄鸟称谓/甲骨文子称谓等;但从史料分析,应以玄鸟氏少昊传人高阳氏颛顼为最可信。 如图所示:

根据《竹书》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分析,亚长很可能是被夏启所杀的伯益!当然也可能是《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易杀王亥”的高祖高亥…

而伯益是舜受虞官(司马/兽官),山海经记王亥是双手操鸟者…而亚长墓中出土大量仆牛和各种动物文物,那么很可能王亥/伯益是同一个人,如图所示:

据史载,伯益是黄帝的第四代子孙,他的父亲是被称为上古四圣的皋陶。《史记·秦本纪》记载:“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

伯益最突出的功绩就是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为东夷的首领,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伯益为妻。除了治水之外,伯益还有其他的才能功绩。

伯益教导先民种植水稻,指导农业生产,《尚书·尧典》记载伯益是舜时期的虞官,负责林业山地管理预计鸟兽的繁衍。伯益还发明了凿井的技术,《吕氏春秋·勿躬篇》有记载:“伯益作井。”那伯益为什么会被夏启所杀害呢?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据《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易杀王亥”分析,王亥因仆牛(或调戏有易绵臣之妻)被杀,后绵臣又被殷侯上甲微所杀…

而在亚长墓中同时出土大量仆牛文物,证明亚长很有可能是高祖王亥伯益!而有易氏绵臣应该就是夏启虞舜!而殷侯上甲微即伯益子丹朱!

王国维在《殷卜辞中所见先公王考》一文中,认为王亥是契7世孙振。仅仅因为“亥与核垓二字形近而讹…”但我质疑,认为亥更象“枭/袅/凫”的本字,是玄鸟图腾,代表少昊玄鸟氏,如图所示:

当然,契和振都是玄鸟氏子孙,尚不能确凿王亥是契还是振。但敢称“高祖王”的人只有亥一人,这就十分关键了,为什么呢?因为甲骨文“王”是执钺者,如图所示:

而亚长墓随葬王权铜钺就有7把,比妇好墓4把铜钺还多3把,其中6件铸有'亚长'字样。另有兵器如卷头刀3把、铜戈73把、铜矛78把、铜箭头800多枚,是出土青铜钺最多的殷墟墓葬。如图所示:

证明亚长生前,的确是代表军权的王者!而且亚长墓出土于殷墟宫殿宗庙区,那么身份应极为尊贵,而契7世孙振仅仅是水官,不是武官!所以,高祖王亥是司马兽官伯益的可能性远远大于7世孙振!

那么问题来了,亚长墓如果是王亥伯益墓,那么夏启墓又在哪里?夏启铭文为什么出现在妇好墓中,怎么解释呢?难道妇好墓即夏启墓?

夏启铭文经过图腾解读是“子又其”,即司母甲含义,指启的名号!

它并不是大禹儿子,也不是帝喾和简狄所生之子,而是大名鼎鼎的帝舜之子商均!是与大禹一起治水的商契!是与丹朱同样在史记中消失不见的“不肖之子”商均!为什么呢?

因为《史记》中帝舜之子叫均,因封在“商地”而称为商均。而商契是帝喾之子,曾经辅佐大禹治水立功,被帝舜封在“商地”而被称为商契。

那么问题来了,史载帝尧在位70年得舜继…那么根据史记排行,商契与尧是兄弟关系,此时尧年龄70岁,契也差不多,还能辅佐大禹治水吗?反之,舜子商均辅佐大禹治水,这才符合年龄逻辑。

治水成功受启,并为父舜建妇好“阏伯之墟/阏伯台”!而经过铭文解读,亚长墓就是商均契墓,与妇好墓形成殷墟的“帝喾(舜)而郊冥,祖契而宗汤"一祠一墓礼制,卜辞叫作“上甲三抱二示″汤祭…与偃师二里头禹墓的“居葬合一”稽堂制已不相同…所以夏殷也就由此分道扬镳了!武王及周公平叛时,把殷人迁至宋州南亳,故“均台之享”也迁到今日商丘了,史称“微子封宋"。

帝喾与帝舜问题

当然,帝舜/帝俊与帝喾/妇好可能是同一个人,因为成书于西汉的《礼记》记载:“殷人帝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明确说殷商始祖是帝喾。

而先秦诸多史料却与《史记》记载大不相同,反映出商契与后稷的父亲或是帝俊、或是帝舜。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这里说周人祖先后稷的父亲是帝俊(帝舜),史记也记载帝喾元妃庆生周弃(后稷),次妃简狄生商契。

春秋左丘明的《国语》记载:“商人帝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礼记》与其只有一字之别,就是将帝舜改为帝喾。

《史记》《礼记》在后,《山海经》《国语》在前,因此商契、后稷父亲应该不是帝喾,而是帝舜或帝俊。或者说,帝舜、帝俊与帝喾极有可能是同一个人。

在甲骨文中,目前有网友认为“高祖夒”与“高祖夋”的“夒”与“夋”及“舜"相通。以下三个证据:

首先,古文字中“夋”与“俊”相通,“高祖夋”可以说是“高祖俊”。而在《山海经》中,帝俊就是商人的祖先。因此,“高祖夒”或“高祖夋”则是帝俊。

其次,东晋郭璞注释《山海经》中的“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时说:“俊亦舜字,假借音也。”其实,“舜”与“夋”应该也有一定关系,舜的读音是“shun”,与夋字有关的“狻”读音是“suan”,读音比较相似。

第三,《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但史书上记载娥皇是帝舜之妻,《山海经》上却是帝俊之妻,说明帝俊可能就是帝舜。《国语》记载:“商人帝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这里明确说商人始祖是帝舜。因此,甲骨文中的“高祖夒”或“高祖夋”,既是帝俊,也是帝舜。史书上还有两点佐证:

一,相传帝舜是“舜乃重明鸟化身”,所以帝舜重瞳,所谓“舜目重瞳子,故曰重华”。重明鸟是上古神鸟,“其形似鸡、鸣声如凤”,眼中有两颗眼珠子,故曰重明鸟。蜀地称杜宇/子规,俗称杜鹃鸟。

二,商人起源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简狄吞食玄鸟之卵而生下商之祖契。

而考古佐证也取得突破:一,妇好墓及亚长墓/长子口墓时,出土大量的凤鸟鸮尊。

二,长子口墓竟出土十分符合帝舜身份的虎首玉人俑。如图所示:

大禹墓问题

而大禹问题也有进展,《史记夏本纪》认为夏王朝的龙兴之君是大禹,根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

本世纪初,西周《遂公盨》出现在北京保利拍卖行后,李学勤教授指出:

“…《遂公盨》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

当然,因为大禹本人骨骸无从考据,扑朔迷离!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大禹地望和传说,尤其四川汶川(三星堆)和青海喇家(大地湾)及浙江绍兴(会稽山)为最典型…但因考古要求“盖棺定论”,确凿大禹骨骸和文物及铭文,则三家都戛然而止了!所以,有关大禹问题至今还是悬而未决遭到质疑,也就自然而然了…

针对夏代遗址,我们一直延用许慎的《说文解字》来解读甲骨文,可是二里头三星堆根本就没有甲骨文,怎么办?迫使我们只能另起炉灶,从现有文物图腾和符号中来解决问题!简单一句话 :

只要有图腾或符号重复出现的地方就可以鉴定!二里头发现“抱龙人”

秉承这种思路,我们在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中,很快就发现了疑似史传的禹贡图腾“抱龙人”,即禹王碑之“裹圣浮屠入葬”之率姒人!如图所示:

首先,根据何驽教授判断,此贵族墓主人是祭祀伶官,但是地位低下而身份十分特殊,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死亡时,怀中仅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但此人却葬在3号宫殿之中,说明身份极为特殊!但何驽教授也认为此伶官墓陪葬品太少,十分简陋,级别不高…网友也认为不符合传说中的禹王陪葬规制,太过寒酸!

但是,从史料和传说中分析,大禹因受帝舜之命及负鲧之罪治水,风雨兼程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敢入”,最后因脚疾(禹㾟)而死,匆匆埋葬…C14检测抱龙人死亡年龄为35~40岁之间,十分符合考古结论及《禹王碑》早逝记载条件。如图所示:

而在豫北晋南及洛阳民间,也盛传大禹治水和“三川并流”传说,包括一开伊阙(一门峡)的“鱼跃龙门”;二开洛水邙山口(二门峡)的“水漫金山”;三开平陆砥柱山(三门峡)的“愚公移山”,如图所示:

根据夏小历解释绿松石龙即是夏历象征之青龙星宿!即是二十八星宿之一,代表夏至日(西历6月22日左右)天象,铜铃代表夏令时间(大火星),如图所示:

同时出土春牛/秋蝉/冬蛾三时令牌,如图所示:

此历法有两个名称:一,五龙历称“重五”,即老黄历五月初五;二,六龙历称“端午”,即夏历七月一日,阳历6月22日,节气上叫夏至或夏令时。风俗纪念形式也相似,重五是星回节(火把节)和吃棕子(吃重五),端午是赛龙舟,都是纪念青龙火星出现中天的盛况…当然与屈原老先生蹈江无直接关系(他撞脸端午了)…

而且二里头的禹铭文也找到了!竟然出土于安阳殷墟妇好墓中!这是十分奇怪的事情!为什么呢?如图所示:

此“网纹符号”,是对二里头绿松石龙的形象描摹!含义为“抱龙”,铭文即禹,史称禹式抱虫之姒!象征“有夏在手,号令天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写成“又其″,铭文公式为:“禹=手+虫=又+其”!如图所示:

而二里头“抱龙人”的形态,不仅与铭文禹字“抱虫式”结构完全一致,并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之“抱蛇礼”也完全一致。如图所示:

故推测二里头应是大禹治水工地兼墓地,即禹墟尸乡(今称偃师)。而且根据二里头绿松石龙图腾追踪,与陶寺盘龙陶纹及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龙一脉相承,对比后应是史载“鲧生禹,禹复生启”传说的起源。如图所示:

解读夏启铭文“司其”

更加可喜的是,早商二里岗也出土了与大禹铭文基本一致的青铜方斝夏启符号,只是增加了一个“十字符号",经铭文会意为“日抱龙/亚抱龙",甲骨文为“日又其/子又其”,汉字为“司其”,篆文即启!公式为:“启=日+手+虫=日又其”,简写为“取”!如图所示:

同时在早商二里岗也出土了“禹生启”牛肋骨卜辞“又乙(禹)/又其(启)”符号,进一步证明二里头与二里岗即是商契佐大禹治水之地…如图所示:

那么大禹铭文出现在殷墟妇好墓,因为二里头即是禹墟巳乡,二里岗即是禹生启之契城(汤西亳),而殷墟即是舜祠契墓汤都(汤景亳/北蒙)所致。

故夏代起始时间约为公元前18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共200年间。 地域包括黄河中下游,鲁西豫北晋南地带,即先商考古地望:下七垣文化区域,如图所示:

商汤和“老子天下第一”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史记》记载,商汤姓子名履,又称武汤、成汤、商汤;甲骨卜辞中称作成(戈)、大乙、天乙;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称作成唐。他是契的十四代孙,商部族首领主癸(伯益)之子。根据《诗·商颂·殷武》记载,商汤在商颂中自命“武丁孙子”如图所示:

而鹿邑长子口墓出土“戈丁”铭文,汉字即“武丁″!是商汤名号之一。由于商汤灭夏,他废除了夏代氏族禅让制度,兴起了父子王权传承制,故史称长子制或嫡长子制…民间俗称商汤为“长子天下第一”…

但随着时代变迁(周人灭商,殷人四迁),后人渐渐不知鹿邑老君台(箕子台)即商汤墓,也不知商汤名号“长子其”,更不知丹朱即商汤本人,道德经乃丹朱所写…所以渐渐讹长为老,讹其为口丹,故有老丹/丹朱称呼,地名也改为周口/箕子台/老丹台称呼…“长子天下第一"也变成“老子天下第一″了!

而河南郸(丹)城有箕子台遗址,鹿邑有太清宫和老聃(丹)台遗址,民间有丹朱造弈传说,周口有布老虎风俗,淮阳有太昊伏羲信仰,河北有张家囗及战国燕子丹及契丹称呼,考古为易水燕下群墓遗址,都是殷商(燕赵)遗址…

史记伪造的“商汤灭夏”

那么为什么丹朱即是商汤呢?问题就出在《史记》记载上,史载契死后由昭明继位,传至十四代,由太乙继位,这就是成汤(后称商汤),故商汤是黄帝第17代孙,契14代孙,如图所示:

而《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姬发为周弃16代孙,黄帝第19代孙…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表》(1996~2000年发表)指出:

商汤灭夏~武王伐纣时间为:公元前1600 ~1046年,共17代30王500多年历史…那么问题来了,史记之商汤和周武王两人仅仅差两代时间吗?如果一代为50年(平均值),两代仅仅100多年,与考古商代500多年差了400年!可信吗?

当然,如果商汤升至商契/伯益或丹朱一辈(黄帝第4~5代孙),或者周武王先祖周弃,下降至商汤一辈(黄帝第14~15代孙)则可…那么13先王哪里去了呢?反之周武王的周代16世先祖也没了?

而鹿邑长子口墓型为“中”,与安阳殷墟武官村中型大墓(M160)一致!铭文为“履/趾”,符合商汤子履称呼。

长子口墓十字椁室是亚字符号,说明与殷墟亚长有密切关系!

而且墓内椁室出土了22件青铜鼎,墓内出土的铜器组合为方鼎9个,圆鼎11个,远超西周九鼎规制!如图所示:

而棺椁出土的虎首玉人俑却涉及了墓主人身份!因古本《竹书纪年》明确记载,“昔尧德衰,舜囚尧于平阳,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相见也",长子口椁室出土虎首玉人俑,正是丹朱杀父仇人舜也!如图所示:

所以长子囗即丹朱汤墓,从辈份,铭文,文物级别,殉人规制及史载民传都十分契合了…

“宅兹中国”事件

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市的贾村出土了何尊,如图所示:

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专家认为何尊是周成王迁都洛邑之产物!不过,司马迁在《周本纪》中却认为,当时成王仍都丰镐(西安沣河),并未迁都洛邑。而《吕氏春秋》等书却认为成王营居于成周(洛邑)。

难道会有两个都城同时存在?有网友认为是上下都(陪都)性质…其实铭文分析,“隹(唯)王”之隹(唯)是鸟形,指史记称为玄鸟子契,而雒=各+隹,各→司,隹→鸟,指祭鸟之义,如图所示:

商人子契之城,因佐禹治水而受封之商地…雍宅不是迁都,而是迁契祖庙!雍为司鸟之义,如图所示:

而周弃(后稷实沈)与商均(阏伯)是帝舜长子及次子,证据即启/弃二铭文显示都是“双手捧鼎(颛顼龙鼎)"形,是继承夏祖颛顼禅让王权之义!即兹!如图所示: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公元前1650年(夏帝泄元年),商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受契夏启位,史称殷侯。但契受启位后,遭伯益和丹朱破坏(益干启位)…帝泄十二年(前1638年)契(王亥)被尧(绵臣)和伯益(河伯)及丹朱(王恒)设美人计所杀(有易杀王亥),放葬亚长墓中。

500年后(前1046年),周弃(舜)17孙周武王伐纣复仇,史称“宅兹中国”,何尊即鲧龙虞虎。而甲骨文“中”即大禹治水开凿伊阙(鱼跃龙门)事件反映,如图所示:

甲骨文“國”,即“持戈祭鼎”形!指武庚叛乱后,周公把殷民西迁洛邑,营建偃师商城(侯卫)以护卫禹墟二里头″,殷人持钺祭其鼎,护卫禹城之形,如图所示:

而甲骨文“宅”即亳都,措禹宅二里头(尸乡/卜邑/稽堂)。如图所示:

甲骨文“兹”为商周二族玄鸟双至,代指阏伯商均和实沈后稷,即妇好。如图所示:

故“宅兹中国”含义,即礼记“帝舜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含义也!

一句话总结:“夏商周共祖颛顼帝舜也!“君不见国人都说好不好,唯有中原人叫中不中…为什么呢?因为好是契(商)语!中是禹(夏)音也!当然,周口和商丘人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汤王后裔,故又叫官不官/管不管(管理国家之义),正是长子囗墓十字棺之棺音…”这就是“最早的中国”二里头嘛!时间为公元前1650年,大禹在二里头称帝,史称帝泄元年!二里头即冀都/斟鄩!《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子,继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11年后禹因㾟病(脚气)死葬稽堂,享年40岁。

6. 6000年前真的存在飞船吗?

印度乃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如同中国古代的山海经一样,也留下了很多神话般的传说。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书中有2个最为神奇的传说,一个是称之为诸神战车的“维玛纳”,另一个是核武器。

“维玛纳”--诸神战车

“维玛纳”也被称为诸神战车,传说是天上的诸神乘坐这种战车飞天入地。印度的很多寺庙以及岩壁上的岩画里都有对“维玛纳”的描绘,还有穿着现代宇航员装束的画。

古印度的核武器

《摩诃婆罗多》书中一段描绘:"古耳卡乘坐他的飞行器和维玛纳(婆罗门寺院上的塔),向维里须尼司及安达卡司的三座城市投掷了一枚充满了宇宙能量的飞弹。极为壮观的一股白炽的烟火柱升起,宛如千万的太阳同时照耀。就是这个秘密武器--铁霹雳--一个巨大的死亡使者,将维里须尼司和安达卡司全族的人化为灰烬。尸体给烧得无法辨认,毛发、指甲尽皆脱落。陶器无端碎裂……,食粮全部败坏。为了逃脱死亡,战士们跳入河流清洗自己和武器。"

这显然是乘坐飞行器并投放类似于氢弹的核武器的战争画面。

《摩诃婆罗多》是传说还是历史?

这个问题现在不能得到验证,江城共工认为,姑且称之为一个假说吧。

《摩诃婆罗多》的描写如果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那么说,存在着我们一无所知的远古文明,文明可能因为毁灭性的战争断代了。

《摩诃婆罗多》的描写如果只是作者的想象创作,作者绝对是科幻文学的鼻祖,不是穿越到历史的人,就是科学先知。

7. 有人说三星堆是外星人遗迹?

如果用外星人来解说,个人以为有些牵强。按理吧,现代人对外星文明的理解是,外星人一定是高智能的,其创造的东西是非物质的,而且有危机前瞻触觉。青铜器之类的物件对他们而言属于淘汰品吧?而且作为高智商的外星人,他们怎么可能把自己的形象用低等工艺保存,而且非要等灭绝而传世呢?作为外星文明,必然用人类无法理解和洞测的绝世科技计算了地球亿万次兴衰周期,他们完全有规避地球各种自然灾难对他们的侵害与灭绝的方式。他们的母星不在地球,是不可能在陌生星球等死这么低级的[捂脸][捂脸][捂脸]而且外星人能找到地球的目的只有两个,殖民与能源。如果宜居的话,现在没有我们人类什么事;如果能源,吸干了地球精华怎么可能还鸟语花香?一样没有今天人类什么事[捂脸][捂脸][捂脸]

那么问题来了,这次三星堆出土颠覆了上一次出土时的认识,第一次考古学家推算三星堆文明至今3200年夏商周时期,而夏朝顶峰也至今4000年;这一次出土再一次推算是4800年前,生生往前推了差不多2000年。我专门为问主的提问查询了三星堆文化线,它开始于4800年前,终止于3100年前。从数字看三星堆文明经历了两个时间纪元,一个是“夏商周纪元”4000~3100前有900年,在这个纪元消失,只有被夏商周任意一个地方诸侯灭族的可能。如果是自然灾害导致灭族,在夏商周时期不可能这个大灾害不波及其他部落或国家,但是没有记载长江流域天府之国有特大灾难,就只能归纳到领土杀伐的结果了。

现在就猜测4800~4000年前发生了什么?历史记载,4800年前在地球上有不止一个古文明,但是我比较关注的是4700年前古埃及的苏美尔人,分布于尼罗河流域下游的城市,他们已经使用青铜器器皿。后来多次战争四散奔逃,会不会按远古生存法则泽水而栖,来到了长江流域两岸的巴蜀三星堆区域落户繁殖,随着大规模移民把属于他们的文明带过来。从出土的面具看,深陷眼窝,两眼间隔大,鼻梁高,“索菲亚嘴型”,无论怎么看都是异族人五官。那些器皿、工具、祭奠器具都是理工型的,少了很多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东西。至于说到没有找到文字遗址,也有可能为了隐世,躲避追踪,刻意隐姓埋名,隐蔽一切暴露身份的印记,包括文字。古代巴山蜀水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清誉,何况4800~4000年前的三星堆。

细思极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记载武陵山区。而武陵山区包含黔湘鄂与重庆部分地区,重庆一度纳入巴蜀区域。那么有没有可能那个未必是梦,也许有一部分隐世那一带也说不定。其中有一段文字如此描写:“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难道这不就是古代外域民族样子吗?

以上仅仅代表个人臆测,没有参考价值。我们还是静待考古学家解密吧[握手][握手][握手]


版权声明: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