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知识

给奥巴马当部长的朱棣文,50岁首次回苏州老家:我是完全的中国人

烈日当空,炎炎夏日。在苏州太仓一座小学操场上,万众瞩目的场景正在上演。全校师生有序列队,热烈欢呼。他们翘首以盼,期盼已久的贵客即将驾临。这位贵客不同寻常,乃是科学巨擘,诺贝尔奖得主,更是美国政坛重量级人物。他饱受东西方文化熏陶,成就卓越,当过奥巴马政府的部长。而今,这位旅美学人50岁高龄才第一次回到祖籍地探亲访根,扣人心弦的原因又是什么?他对自己的中国血统有何独特认知?让我们一同去解开这诺贝尔奖得主身世的神秘面纱。

给奥巴马当部长的朱棣文,50岁首次回苏州老家:我是完全的中国人

一. 彪炳科学史册的里程碑成就

炎热的夏日里,当年近六旬的朱棣文踏上祖籍国的土地,开启了寻根之旅。而这一刻,早已被他铭刻在心,成为人生重要的里程碑之一。作为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的科研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艰辛始终如一,才终成大器。

话说朱棣文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渊源流长。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熏陶,奠定了好学好问的品性。朱家上下三代,皆有赴国外留学深造的传统,对于求知若渴的朱棣文而言,扎实的学识造就了他不凡的成就。

朱棣文的求学之路,从两个学士学位开局。在罗切斯特大学,他一举拿下数学和物理学双料学士;接着,他又背井离乡,远赴加州伯克利分校攻读物理学博士。可谓用骨子里的勤奋,在学业上开疆拓土,勠力同心。

曾几何时,斯坦福大学欣赏朱棣文的杰出才干,聘任他为物理学教授,培养年轻一代。而就在朱棣文执教之际,一个离奇的发现让他将学术研究重心放在捕捉原子技术上。彼时,激光冷却捕捉技术才刚起步,朱棣文孜孜不倦钻研,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明了创新方法,获得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最高荣誉。

此后,朱棣文并未止步于斯,转入美国科学院和贝尔实验室,在尖端科研领域继续探索,为推动科技发展贡献力量。朱棣文毕生追求极致科学,开拓创新,其卓越成就与顽强品格,令人钦佩。正所谓虽九万里风鹏正举,终须恋其旧乡云路。在登上科学领域的最高峰后,朱棣文对祖籍国的眷恋与思乡之情日渐浓重,促使他在年过半百之齿重返故里。

二. 中美两国政坛上的杰出表现

除了在科研领域硕果累累外,朱棣文同样在政治舞台上大放异彩,足迹遍布中美两国。作为第五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美籍华人,朱棣文的政治生涯亦是传奇非凡。

给奥巴马当部长的朱棣文,50岁首次回苏州老家:我是完全的中国人

缘起2009年,当时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组阁,着眼于朱棣文的傲人学识与专业能力,一举将其延揽为内阁政府能源部长。就此,朱棣文成为继赵小兰之后,美国第二位华裔内阁部长。这一人事任命,无疑是美国政坛对杰出华人才俊的高度肯定。

身居要职,朱棣文秉持高尚操守,恪尽职守。他利用渊博的科学造诣,为政府出谋划策,为国家能源发展建言献策,功勋卓著。其娴熟的决策手腕和过硬的专业素养,赢得同僚一致好评。更可贵的是,朱棣文虽已扎根他乡多年,却从未忘却祖籍国的根脉。

作为获奖无数、备受推崇的顶尖科学家,朱棣文本可高高在上,却依然怀有赤子之心,时刻牢记自己的中国血统。他自诩"完完全全的中国人",并以此为荣。这份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令朱棣文对两国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美国,朱棣文既是国家走向繁荣的支柱人才,亦是彰显移民在美地位的楷模。他用卓越成就和高尚操守,诠释了移民对美国的宝贵奉献,有力证明华人科技人才在美国社会扎根生长、施展才华的广阔前景。

而在中国,朱棣文则被视为宝贵的国家人力资源财富。虽然一直生活在海外,但他始终与祖国保持密切联系,被中国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这无疑是对朱棣文学识才华的最大肯定,也期望他能为中国科技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朱棣文汲取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精髓,在世界两大强国双双绽放异彩,成为连接中美两国的使者桥梁。用赤诚之心造福两国人民,以睿智之举为两国谋求利益,朱棣文的国际化人生观,令其成就远胜于常人,实至名归。

三. 祖籍太仓书香门第

追溯朱棣文的祖籍渊源,一个书香门第的故事渐次展开。早在上世纪初,朱家世代根植于江苏太仓这片诗书传家的热土,造就了一门出类拔萃的人才。

据考证,朱棣文的上祖朱筑岩乃城厢镇饱学之士,勤勉好学,尤其看重子孙后代的教育,为世家立下了培根铸魂的家训。朱家因此世代敦睦有伦,勤奋读书,薪火相传,成为太仓区里赫赫有名的望族。

朱棣文的姑婆辈中,便有多人走出国门,远赴海外深造。大姑朱汝昭曾留学日本,开启家族走向世界的先河;二姑朱汝华和三姑朱汝溶则相继赴美,后分别成为芝加哥大学和著名化学教授。朱家子弟远涉重洋求学问,昭示了向善向上的家风基因。

给奥巴马当部长的朱棣文,50岁首次回苏州老家:我是完全的中国人

至于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则是清华化工系的杰出校友。他抗战期间逃离祖国,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博士,见证了家族留洋史的辉煌篇章。朱棣文的母亲李静贞亦是位才女,经济学、工商管理双料硕士。更不用说外公李书田,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水利工程博士后,一直专注国内水利事业,是近代中国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就在如此浓厚的书香氛围里,朱棣文与两位兄长一同受教育,汲取了文化熏陶的营养源泉。三兄弟学有所成,均攻读博士,分别成为物理学、医学和法律等领域的杰出人士。可谓望子成龙,了却了先人殷殷期望。

然而家族的根在祖国,血脉源远溯流长。岁月沉浮,朱棣文对太仓家乡的眷恋日益浓郁。直至年过半百,这位身怀民族自豪感的中国裔美国籍科学家,才首度踏上祖国的国土,寻根祭祖,了却心头惦念。当时整座小城太仓市,都为朱棣文的到来骄傲自豪,无不向这位诺贝尔奖得主致以最高礼遇。

历经半生求学与创业生涯,朱棣文终于圆了心愿,重返家乡,感怀根源所在,追溯家族的光荣传统。一股浓浓的亲

四. 初次回乡扫祖墓

岁月飞逝,转眼已是2000年的盛夏时节。庆幸的是,朱棣文终于在年过半百之年,圆了多年的夙愿,首度返回苏州祖籍地。这一趟意义非凡的寻根之旅,让他有机会亲自祭扫列祖列宗,追溯家族渊源,感怀血脉之源。

访乡之初,朱棣文径直前往位于太仓城厢镇的朱家祖坟。祖坟周遭古树参天,构筑幽静肃穆的氛围。在这片祖先安息的绿荫之地,朱棣文一一祭拜了上下七代的先祖墓碑,表达对根的无比眷恋。

扫墓祭祖虽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传统仪式,但对长居海外的朱棣文而言,却是他首次亲自体验的独特经历。当朱棣文在先祖坟墓前恭敬双手合十、顶礼膜拜时,仿佛能感受到祖先在天之灵指引着他不忘本的坚韧操守。

细细追忆,朱家的根其实早已在海内外分出疏枝叶。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在抗战期间曾逃离祖国,远赴美国留学;哥哥朱澄清和弟弟朱澄海亦随家人移居海外。整整一代人,他们都未曾踏足过祖籍之地。直到朱棣文归来,血浓于水的联系才得以重拾。

于是,扫墓之旅引发了朱棣文对家乡根源的无限想象。细细回想祖籍的历史渊源,朱家门阀世代在太仓发祥,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望族;祖先们勤于求学,代代效忠读书的家风;先人们走遍祖国和海外,在各行各业广涉浅深;一语惊人,一桩惊世骇俗。

给奥巴马当部长的朱棣文,50岁首次回苏州老家:我是完全的中国人

如此传家底蕴,孕育了无数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不能不令朱棣文感到无比自豪。尤其当他亲自面对祖坟,濒临先祖入土为安的肃穆气氛时,内心更是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这便是我们朱家的根啊!

这是朱棣文一生中最隆重、最难能可贵的场合,因为在那一刻,他切身体会到自己与中华文化血脉的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尽管他长期生活在国外,但祖籍之根永远紧紧系着他,让这个诺贝尔奖得主"完完全全"地认同自己的中国身份。

五. 扎根中西传承双璧文化

诚如前文所述,朱棣文自幼便受到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长期生活在异国他乡后,他对中国根脉的认同感愈发浓郁。归根到底,朱棣文的成就离不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滋养。

在朱棣文的成长经历中,中西文化的交融可谓扮演着关键角色。幼年时期,他在祖籍地太仓这块富有人文底蕴的土壤中汲取了中华文化的滋养。祖上几代书香世家的学问基因,便注定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求学的执著。

直到后来留学美国,朱棣文才真正接触到了西方文明的熏陶。他先是在罗切斯特大学修习数理学科,接着又前往加州伯克利分校攻读物理学博士。通过扎实的科研训练,朱棣文吸纳了大量现代科学方法论,开阔了国际视野。

毕业后,朱棣文执教于斯坦福大学期间,更是将中西文化的精髓融会贯通。一方面,他传授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身为华裔教授,他亦孜孜不倦地向学生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无论是言传身教,还是潜移默化,朱棣文时刻发挥着东西方文化使者的独特角色。

正因为扎根了中华文化的根基,朱棣文在远离祖国的异乡也从未忘却自己的身份认同。这种文化自信与自豪感,最终成就了他后来在科研和政治两个领域的杰出成就。作为诺贝尔奖得主,他创新发明的激光冷却捕捉技术推动了人类科技进步;作为内阁部长,他在政坛上为两国利益建言献策。

可以说,朱棣文完全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拥有了国际化的视野胸襟。正是这种中西合璧的气质,造就了他达观高远、富有远见的非凡品格。这或许也是他在年过半百时,才首次重返祖籍地的原因:亲眼目睹根的所在,感怀祖宗的遗风余烈,从而让自己对中华文化的根脉更加刻骨铭心。

当朱棣文踏足家乡之地时,无疑是在寻根溯祖。而这一过程,恰恰能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质,从而将两种优秀文明源远流长的智慧有机地注入到自己的个人成就中。这种创新的文化认知,正是推动朱棣文事业腾飞的不竭动力。


版权声明: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