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

四川一男子神似三星堆纵目人(他们有什么区别吗)

1. 四川一男子神似三星堆纵目人,他们有什么区别吗?

神、仙、佛是有很大区别的,尤其是神和仙人们容易混为一谈,经常把二者并列起来统称为神仙,实际上神和仙无论在地位还是修为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确切地说神的地位和修为是不如仙的,虽然仙也分三六九等,有什么地仙、人仙、天仙、大罗金仙、圣人之类的,但总体而言仙就是比神更高级。

在《封神演义》中元始天尊对于神和仙的区别用一句精辟的话进行了盖棺定论,当时他对师弟通天教主说:“当时在你碧游宫共议封神榜,当面弭封立有二等,根行深者成其仙道;根行稍次成其神道;根行浅薄成其人道,仍堕轮回之劫,此乃天地之生化也。”

元始天尊明确指出了仙比神层次更高,因为根行深的才能成其仙道,根行次的只能成其神道,这是对于神和仙最权威的评判。这就是为什么明明到天庭当神会成为天庭体制内的工作人员,但许多修行者死活都不愿意去的原因。因为在天庭当神固然可以旱涝保收工作稳定,但一辈子也就限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了,一辈子也不会晋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眼就能望到头毫无变化波澜不惊。

比如姜子牙的老婆马氏被封为扫把星就永远都是扫把星,她想换个名声更好的岗位诸如文曲星那是不可能的。除了一辈子待在一个岗位上之外,在天庭当神显然是失去了人身自由,他们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休假也不允许请假,永远像陀螺一样不停运转,你想休个假到人间到处走走看看旅旅游那是不行的。

对于神来说没有休假,没有人身自由倒也罢了关键是还要每天听从大老板昊天上帝发号施令,整天看老板脸色行事心情能好的了吗?如果说上面这些对于神来说都能忍受的话,成为神之后法力修为再也不会提升才是最失落的事情,修行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能够拥有万劫不坏之躯,能够与天地同寿长生不老吗?

很遗憾那是仙才能达到的目标,神已经失去了这样的资格。因为神在成为神的时候肉体就已经先死了,他们在天庭只是以灵魂的方式存在。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肉身成圣,这是仙道才能实现的事情。

佛是西方佛教道行和修为最高的大仙,当然也是超越神的存在。在《西游记》时代佛教和道教本是一家,西天如来佛祖是道教神仙体系下的五方五老之一,他要对天庭玉皇大帝称臣接受玉帝的领导。可以这么理解一个修行者只要到了佛的境界那肯定同样已经达到了混元大罗金仙也即圣人的级别,这也是修仙之最高级别。

当然了,无论是如来佛还是燃灯古佛也或者是弥勒佛这西方佛教最高的纵三世佛,他们的法力或许已经能够跟道教最高级别的“三清”相当了,但是纵三世佛从本源上论的话他们其实是“三清”的晚辈和门徒,比如如来佛是三清之一灵宝天尊也即通天教主的徒弟多宝道人,诛仙阵后被太上老君点化成佛;燃灯古佛是三清之一元始天尊的弟子燃灯道人;弥勒佛同样是元始天尊的弟子惧留孙。

所以神、仙、佛三者中神的地位和法力最低,佛要超过所有的大罗金仙但弱于三清道祖;仙中的三清道祖才是最牛的存在。

四川一男子神似三星堆纵目人(他们有什么区别吗)

2. 三星堆青铜面具出处?

三星堆青铜面具出土于三星堆3号祭祀坑,3号坑此前提取的青铜面具宽130厘米,高75厘米,为三星堆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青铜面具,比三星堆博物馆目前陈列的青铜纵目面具和大面具还要大。

星堆遗址规模巨范围广阔其范围东起龙、真武两村西至仁胜、堰两村南起米花村石林村北至鸭河南岸古文化遗存布鸭河南岸马牧河南北两岸高台遗址平面呈南窄北宽规则梯形沿河带东西5~6千米南边宽2~3千米总面积约1200公顷四川古代重要处古文化遗存已确定古文化遗存布点达30其南部三星堆部月亮湾、真武宫北部西泉坎东部狮垴西部横梁及向西延续仁胜村、堰村等

3. 三星堆博物馆游戏手柄是真的吗?

三星堆博物馆游戏手柄并不是真的。三星堆博物馆曾展出过一件名为“青铜纵目人”的文物,被一些人误认为是游戏手柄。但实际上,“青铜纵目人”是三星堆文化中的重要文物,其用途仍有争议,与游戏手柄没有任何关系。三星堆博物馆从未展出过真正的游戏手柄。

4. 德阳广汉三星堆有哪些有趣的文物?

【文藏来答】举例说明~

铜立人像

1.铜立人像

通高262、人像高172、底座高90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立人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衣服纹饰繁复精丽。铜立人像基本采用写实手法,其高矮、比例及动作均与真人相仿,但人像的眼、耳、手部比较夸张,可能是借此来强化其超凡的能力。

铜戴冠纵目面具

2.铜戴冠纵目面具

这件独特的青铜戴冠纵目面具,通高82.5、面具高31.5、宽77.4 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该面具出土时,尚见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整体造型意象神秘诡谲,风格雄奇华美,在三星堆各类人物形象中颇显特出。联系夔龙形额饰的造型,认为它与神话中“人首龙(蛇)身”、“直目正乘”的天神烛龙有关。

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3.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高45.8、头纵径17.8、横径15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分平顶和圆顶两型。整件人头像金光熠熠,气度非凡。青铜人头像粘贴金面罩,说明当时的古蜀人已视金为尊。在三星堆众多的青铜人头像中,戴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仅有4件,可能代表了特殊的身份和地位。

铜人面具

4.铜人面具

宽37.8、高25.5、厚0.4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面具呈“U”形,棱角分明。大青铜人面具共出土20余件,一次性出土如此多的铜人面具,在目前我国考古发现中尚属首次。三星堆铜人面具的功能用途主要是作为吁请神灵降临、祭祀祈祷的对象。

铜眼形器

5.铜眼形器

长57.3、宽23.4、厚0.3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器形为完整的菱形,该器整体形态很像一只抽象化的大眼睛,三星堆大量眼形器的出土是古蜀人崇拜眼睛的实物例证。从巫教文化的角度理解,古蜀人崇拜眼睛的文化心理当与认为巫师的眼睛具有能见神鬼幽明的神器功能这一观念有密切关系。在崇拜眼睛的古蜀人的观念里,可能也将“眼睛”与太阳相联系,把眼睛作为太阳的象征顶礼膜拜。三星堆林林总总的眼形器物表达了古蜀人渴望了解未知事物及认识世界的美好愿望。

铜跪坐人像

6.铜跪坐人像

高12.4、宽5.8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该器为呈卷槽状的半圆雕正跪式人像,其头上所戴盔形装饰,或认为是“頍”。推测人像身份很可能为古蜀国的中上层贵族的形象,其正跪式应是一种用于古蜀人祭祀祖先或神灵隆重仪式中的特定礼仪姿势。

铜兽面

7.铜兽面

高20.8、宽26.9、厚0.25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整体即呈一对夔龙向两面展开。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共出土青铜兽面9件,分三种类型。据推测,形式上的差别可能代表了三种类型的兽面在神巫文化意义上的等秩差别,隐喻了它们神力大小之不同或功能上的差异。

铜虎牌形饰

8.铜虎牌形饰

残长43.4、宽13.05、厚0.4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其造型以简驭繁,气韵生动,不仅说明蜀人对虎的观察相当仔细,也表明虎的形象在其心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铜太阳形器

9.铜太阳形器

阳部直径28、高 5、直径85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器物构型为圆形,正中阳部凸起。器物系采用二次铸造法制成。这件器物在用途上曾有不同的看法,有说是车轮,也有说是盾牌上的饰物。且不说太阳轮的用途如何,单就将这么规则的圆形平均分成五等分就非常不容易了,可见古人对数学和几何学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不过大多数人认为这还是表现太阳形象的器物, “太阳崇拜”在三星堆古蜀国的宗教文化中颇为突出。可以推知,在商代的古蜀国已有专门祭日的仪式。

铜神树枝头花蕾及立鸟

10.铜神树枝头花蕾及立鸟

高7.8、宽4.3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铜鸟立于铜花朵的果实上。三星堆遗址及两坑出土的以青铜鸟为突出代表的各质鸟类造型数以百计,反映了古蜀人对鸟的崇拜,对鸟崇拜的实质是对太阳及太阳神崇拜。

玉戈

11.玉戈

长40、宽10.1、厚 0.8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形体宽大,援呈三角形,在援本部的两面正中阴刻有长方形的几何纹饰。全器呈黄褐色,制作非常精美。戈本来是用于作战的兵器。但商周时代真正用于作战的都为青铜兵器,因此专家认为三星堆遗址内出土的玉戈应该是在宗教表演仪式中作为仪仗法器使用的。

金箔虎形饰

12.金箔虎形饰

通长11.6、高6.7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捶拓成形,遍体压印“目”字形的虎斑纹。虎头昂起,张口作咆哮状。器物呈半圆形,可能是粘附于其他器物上的饰件。

14.金箔鱼形饰

长10.5、宽1.8厘米。1986年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器身錾刻有精细的叶脉纹和刺点纹。金箔饰件系用纯金锤揲成金箔后再剪切成形的,厚度极薄,表面平整,表明当时的锤揲工艺已十分成熟。三星堆两个祭祀坑共出土金箔鱼饰件19件,分大小两型。在二号坑出土的一棵小神树的树枝上包裹有金箔,这些金箔饰件也许就是神树上的挂饰。

金箔鱼形饰

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精美奇异的文物,表现了当时甚至相当长时间内人类艺术与技术的巨大成就,是中国青铜文明鼎盛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三星堆文化在显示出其独特面貌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华夏文明,再一次证明了华夏文明形成的多样性。同时,一些中国古代传统礼器也在三星堆出土的人像上找到了部分答案,这为研究商代的宗教信念和祭祀礼仪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原文作者:张海军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6年11月刊《千载蜀魂 精气长存——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物略谈(上)》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收藏家》官方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

5. 三星堆鸟身人面像介绍?

人首鸟身像,通高12厘米,是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文物。商铜人首鸟身像为商代的青铜器,原铸于小型铜神树树枝端部。该像为平头顶,头戴頍,面带面罩,脸形方正,大耳高鼻,其双眼呈外凸状,与纵目面具眼球造型相类似。其鸟身较短。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

古人有“以上为尊”“居中为尊”的说法。人首鸟身像出现在铜神树树枝端部与铜神坛顶部正中,显然具有神圣的象征意义。人首鸟身像所代表的当是群神崇仰的天“帝”,一如古希腊神话中的宇宙之神宙斯一样。在中国周朝以来的神话中,众神之尊一般指的是黄帝。三星堆时代早于周朝,那么,人首鸟身像指的是谁呢?

专家曾指出,人首鸟身像造像当与古蜀远祖有关,可与古史神话中的古蜀祖先神“大鸟王”帝颛顼发生联系,就其神职内涵象征而言,该像很可能是“中央之神”并兼有太阳神神职的最高权威象征物。但这仅是初步看法,尚待深入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尊造像当是古蜀先民诸神崇拜中的主神。

6. 有人说有些专家不敢深入研究三星堆?

多年前曾在三星堆博物馆做了两年志愿者讲解,其实所谓不敢深入研究根本不存在,纯属子虚乌有的事。

之所以会传出专家不敢深入研究三星堆这种谣言,是因为三星堆十分神秘,有很多无法破解的谜团,引发各种猜测导致的。

三星堆遗址是一个距今3000-5000年的古文明遗址。

它的规模以及发达程度可以比肩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古文明。

它的发掘,颠覆了人们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认知。

以往的传统认知里,中华文明是以中原夏商周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发源的。

但是三星堆的发现,证明了中华文明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一体的起源。

在几千年前,中国的两条大江大河同时诞生了中国古文明,并且两者之间似乎有密切交往。

然而,随着发掘的进行,按理说,对于那段历史应该越来越清晰明了才对!

但三星堆却是发掘越多,谜团就越多,还是解不开的那种。

神秘之处

作为一个世界级的人类古文明,三星堆的青铜器铸造工艺、玉石器雕琢工艺、切割工艺等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从文物来看,不仅十分丰富,而且总体特征是,既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质,又同时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比如,青铜器中,青铜尊和中原的几乎一模一样,但是青铜纵目面具却是独树一帜,世界上就找不出一样的。

玉石器里面的玉琮、玉圭、玉璧等,和中原的几乎一样,甚至在浙江良渚文化出土的也长得差不多。

这问题就来了

三星堆既保留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又同时与中原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

那他们之间是否存在交流?三星堆在当时扮演了什么角色?是藩属国?还是邦交国?

这些问题至今没有答案,仍然是个谜。

三星堆作为人类古文明,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但却突然在历史上凭空消失,毫无记载!

他是怎么消失的?这么大规模的人类古文明,突然就没了,是什么样的力量能抹掉这样的人类古文明?是病毒?战争?还是别的?

这个问题依然是至今无法破解!

以上这些仅仅是三星堆谜团中的冰山一角,其他尚有非常多的迷题是没有破解的。

为什么无法破解?

因为没有出土文字!整个三星堆遗址,一共就只找到了7个符号。

而且这几个符号还是现代人看不懂的那种。

他不像中原文明遗址,好歹能出土一些甲骨文、大篆小篆之类的古文字。

而且这些文字是现代汉字鼻祖,我们能轻易看懂,因此能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以及当时人们的风俗文化。

但是像三星堆这样压根没找到文字的,很多疑惑只能靠推测。

但推测出来的一般都是缺乏足够证据的,推测、猜想,仅此而已。

没有文字,考古专家也没办法去解开迷题,考古以及还原历史真相,靠的是充分的证据和文字记载,不能凭空猜测。

这种啥都没有,连推测都只能依靠极少的中原历史记载以及出土的文物,考古专家也束手无策。

因此,三星堆的神秘面纱一直没有揭开,外界不知道的人以讹传讹,就变成了考古专家不敢深入研究。

7. 蚕丛和鱼凫究竟谁在前谁在后?

蚕丛和鱼凫谁在前谁在后的问题,答案是蚕丛在前,鱼凫在后。下面我就用具体的史料在证明这一答案。

蚕丛:

蚕丛,又称蚕丛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蚕神。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他是位养蚕专家,据说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样是向前突起,头发在脑后梳成"椎髻",衣服样式向左交叉,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今四川茂县北叠溪)中。后来蚕丛为了养蚕事业。率领部族从岷山到成都居住。在夏桀十四年,夏桀派大将军扁攻打蚕丛和有缗氏,于是蚕丛跟有缗氏说用美女来让夏桀没有打仗的心情,果然夏桀被美女迷惑后,宣布要回到朝廷。西周时期,蚕丛被其他部落打败后,蚕丛的子孙后代,都各别逃到姚(今云南姚安)和雟(今四川西昌),最后由新势力鱼凫来结束这次战争。

蜀人祖先:

神话中蜀人的祖先是"蚕丛"和"鱼凫"。蜀与"镯"通,即野蚕。蚕丛"目纵",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蚕丛、柏砱、鱼凫三代都有数百岁,"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绩是"教民蚕桑"。从《蜀王本纪》到今日川西地方民间口头故事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故事。《华阳国志-蜀志》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蚕丛,即蚕丛氏,是蜀人的先王。

"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蜀王本纪》)"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华阳国志》)还有一个版本的《蜀工本纪》则说:"(鱼凫)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引《御览》卷八八八)这就绐后来的学者和作家留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蜀人的祖先,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的杜宇,治水的开明,都和农业生产有关。

人物介绍:

蚕丛何许人也?他是"蜀"的化身,是古蜀国第一个蜀王。他"衣青衣,劝农桑,创石棺",以其伟大的胆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发展生产和经济,铸就了古蜀国的历史辉煌。瞿上城,是蚕丛在成都平原立国治蜀建立的第一个都城(在今天成都市双流县城南牧马山),是蚕丛王创造辉煌古蜀国历史的第一个"指挥所"。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文中感慨道:"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他说的是传说中的古蜀国。

蚕丛在蜀地三星堆一带做了多少年的部落"酋长"?《蜀王本纪》记载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可见蚕丛氏在蜀统治的时间有"数百岁",当然这不可能是指蚕丛氏本人做了几百年的部族首领,而是以蚕丛为名号的时代持续过几百年。蚕丛死后,《华阳国志》记载说:"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看来这个蚕丛也是故乡观念浓厚的人,人都死了,还念念不忘当年居住在石室中的那份感觉,因而把棺材和墓坑都做成石头的,以后人们看见类似的坟墓都会说,嘿,你看,这就是那些"纵目人"的坟。

蚕丛氏在蜀为王的年代,据有些考古学家推测,应早在商之前的夏代,因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城墙筑于早商时期,是鱼凫王统一蜀国后才修建的,而蚕丛又比鱼凫早两个"数百岁",所以其年代应与夏代相当。当时蚕丛虽然"始称王",但明显地还不具备国家君主的性质,可能仅是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集团酋长,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叶的晚期,而奴隶制的曙光正在慢慢到来。

由来

西周以前是否存在着古蜀王国?有关古蜀初期蚕丛和鱼凫两代的记载,只有史料中的寥寥数十字而已。他们究竟是古蜀人想象中的祖先?还是确实存在过的君王?史学家们长期没有定论。

1929年,四川广汉三星堆月亮湾的一位农民在挖掘水坑时,发现了一块雕刻精美的玉器,这是古蜀文明展露给世人的第一缕光辉。几十年来,零散出土的文物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直到1986年,对三星堆遗址的大规模考古发掘才揭开了古蜀王国的面纱。遗址的出土文物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在川西平原上曾存在过一个独特的高度发达的文明,蚕丛和鱼凫也确有其人,他们统治的时代就是以他们的名字来称呼的。

《华阳国志》云:"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三星堆遗址祭祀坑中出土了几件大型纵目人面和鹰鸟形象的青铜器与文献所载对照,印证了古蜀传奇人物--蚕丛和鱼凫的存在。"纵目"是蚕丛的形象特征。三星堆青铜纵目人面像的眼球向前凸出于眼眶十几厘米,有些人面的鼻梁上还铸有一条龙。鱼凫就是鱼鹰。鹰鸟等飞禽目光敏锐,足爪有力,御风而行,古蜀先民对他们充满了幻想和仰慕,是我国古代敬鸟最甚的民族。古蜀人将鸟的形象赋予祖先,还不辞辛苦地铸造了巨型鹰首、人首鸟身、人身鹰爪等形象的青铜礼器。这些文物在三星堆遗址的二号坑多有出土。

学术界比较认可一种说法:上古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包括四川甘孜、阿坝两县、青海和西藏的全部地面)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五世纪前后,他们向东进入平原,与土生的华人杂居融合,孕育中华文化。他们的一支向东南迁居进入岷山地区,依山势而居,垒石为穴。后又循河谷进入成都平原,开始渔猎生活,并捡拾野蚕抽丝。后人将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称为蜀山氏。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蜀山氏的女子嫁给黄帝为妃,所生的后代就是古蜀王国的开山鼻祖--蚕丛,他是后来三星堆蜀人的嫡系祖先。

蚕丛之前的古蜀人以牧业为主要生活来源,兼营狩猎和养殖。养殖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养蚕缫丝。蚕丛带领族人继续向东南方向迁徙,他们经过今茂县与汶川之间的茂汶盆地后,逐渐发展农耕。夏商之际,是第三代蜀王鱼凫时代,蜀人再次东迁,从茂汶盆地东南而下经过成都平原北端进入广汉平原。这时的古蜀王国已经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的转变,鱼凫是这个奴隶制政权的第一位统治者。

有关古蜀人与他国的战事并无传世记载,但考古实物却证明确有其事。在殷墟和周原的卜辞中,出现了"蜀受年"、"征蜀"、"至蜀有事"的记载,可见当时商蜀之间纷争不断。鱼凫时代,商王朝的政权已接近没落,蜀国顺理成章地参加了周武王的会盟,怀着复仇的心态在伐纣的队伍中勇往直前,故《尚书》说:"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根据年代分析,三星堆遗址至少有两个祭祀坑是属于鱼凫王时代的,出土的大量戈、剑、矛等兵器和礼器是蜀人尚武之风的最佳印证。

尽管与商朝战事频繁,古蜀人独立的经济生活模式却未受影响。这全凭着蜀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江流奔涌,泉水充盈,土壤肥沃,地下有丰富的金、银、玉、铜、铁、铅、锡等矿藏,培养了古蜀人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蜀地山林茂盛,犀牛、牦牛、大象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瓜果四季皆熟,漆、麻、桑蚕、雌黄、白土等物产丰饶。古蜀人的缫丝、髹漆工艺堪称一流。满山遍野的竹子解决了住房的问题。从三星堆晚期房址出土的木棍、泥块、竹片等痕迹看,古蜀先民根据川西平原多雨潮湿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造了竹编木骨泥墙的干栏式建筑。他们就地取材,用木、竹构起屋架,用木棍和竹片编成篱笆,在其里外两面涂草抹泥,以茅竹覆盖在屋顶上。在今天四川贫困地区仍有类似的茅草房。

古蜀国北边"以褒斜为前门",即到了今天陕西汉中一带,与秦国接壤。南边以"熊耳、灵关为后",即到了今天四川青神、芦山一带,与越族相邻。西面依靠九顶山、峨眉山。东边接于巴族,以"工、潜、绵、洛为池泽",利用江河之便利发展渔业。

与古蜀国联系最密切的是生活在长江三峡地区的巴族和巫耋人。远古的羌人在成都平原发展成蜀族以后,碰上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大问题:四川盆地食盐缺乏。羌族的池盐远在千里之外,又有重山阻隔很难运送,所以只能依仗巫、巴之盐。巫耋和巴人生活在长江三峡和川东一带,此地盐泉密集,很久以前巫耋和巴人就与盐泉相伴,伐木煎煮泉水,用晶盐与四周的居民交易。

从蚕丛到鱼凫时代,古蜀人曾到川东三峡地区,购回食盐。巫耋和巴人自然不会放弃川西这个大市场,纷纷溯江而上运送食盐。在盐利的分享上巫、巴间也存在矛盾,巫耋的盐产量高于巴人,而巴人紧邻长江,得舟楫之便,双方若发生争执,不论哪一方失利,都会影响到古蜀王国的食盐供给。作为西南最强大的政权,鱼凫派出一支队伍驻扎在瞿塘峡以西地区,在巴巫之间建立"非军事区",保护"国际盐利"和长江盐运畅通无阻。暗地里他们也自己动手采盐制盐,保证古蜀王国的食盐供给不会因巫巴之争而间断。这支队伍在今奉节县白帝城西的河滩上垒石扎营,据说石垒纵横八行,共64垒。据专家考证,这就是晋人误传诸葛亮为阻击东吴陆逊追兵而设的"八阵图"。隋唐以来,人们对此说法深信不疑,不曾想到这是古蜀王国"维和部队"的大本营。

春秋初年,古蜀国处在杜宇时代,来自长江中游荆地的鳖灵借蜀中治水之机赶走了杜宇,自立为蜀王,号开明。开明王朝凭着国力雄厚继续扩张,曾东伐楚国,并与西秦抗争。战国初年,古蜀国在成都建都,成都从此成为全蜀的政治文化中心。蚕丛和鱼凫两位国王为生存发展所进行的漫长迁徙到此画上了句号。

历史地位:

在西周末与东周初,蜀中蚕丛(前800一前730年),以蚕桑兴邦,建立了蜀国,使这个以牧为生的游牧民族--羌族的大部分人定居下来,跨入了农耕时代。从此蜀国以丝绸之邦而光耀于中国的史册之中。

开发蚕桑

--被老百姓尊为青衣神

蚕丛的祖先系五帝之中的颛顼。他的家系支庶,分封到蜀地作侯伯。蚕丛巡行郊野常着青衣,因此被人们呼为青衣神。

蚕丛见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边的坝子很适宜桑叶生长,于是到处劝农种桑养蚕。当时蜀地居住的民族是从川西北高原上沿邛崃山脉下来的羌人(也称邛人)。他们以羊为其民族的图腾,作为其民族的名称--羊人(羊羌古语中同音),经过蚕丛的劝导。终于使大部分羌民定居下来,跨入农桑时代。

古羌人是非常淳厚质朴的。后来蚕丛死了,羌人们悲恸万分,将其安葬在蜀山(瓦屋山),修建了巨大的庙堂--"川主"、"圣德"、"薄山"、"遣福"、"万安"来祭祀青衣神,使蜀山(瓦屋山)成为闻名遐迩的"青羌之祀"。

同时他们仿照青衣神之衣着,着青衣,裹青帕,代代相传,以为永久之纪念。

为了让青衣神的业绩永志不忘,他们将蚕丛的出生地叫做青神县,并将他耗去毕生精力的若水地区之若水叫做青衣江--这是四川境内惟一一条用人名命名之江。

以蚕桑丝绸兴邦立国

--"蜀"成为国家的标志

蚕丛以蚕桑兴邦--蜀地的经济迅速勃兴,"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华阳国志》第181页)。

在西周末,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自乱朝纲。此时的蜀地在蚕丛治理下,经济勃兴,人民安定,国力已强大到足可以和周天子分庭抗礼,因此他乘此机会在蜀中称王建立了蜀国,而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见镐京已被四夷包围,带着官员逃到洛阳,建立了东周,这就是"平王东迁"。

蜀国的蜀字是一棵弯曲的桑树,树下一只虫(就是蚕之虫)而构成的。从此蜀国成为蚕桑丝绸之邦而蜚声海内外,直到如今。

底定"天府"基础

蚕丛以农桑兴邦,开蜀地百代鸿业,底定"天府之国"的基础。

四川周围高山环抱,川西沃野千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为发展农业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而蚕桑丝绸在男耕女织的农耕时代更是一项占尽先机的大宗产品。因为穿绸着缎,对于上层社会是一宗必不可少的商品。于是蜀锦蜀绣,嘉定(乐山)大绸、顺庆府绸、"锦官城"等一大串和丝绸相关的名字蜚声四海,"天府之国"成为世人仰羡的地方。

秦始皇灭六国后,将其王族后裔尽迁蜀中,使中原文化与蜀文化来了一次大融合,蜀地相继出现一大批颇有影响的文化人登上历史舞台,司马相如、陈寿、陈子昂、李白、薛涛、苏东坡、郭沫若、巴金等像一串闪灼光辉的星星辉耀着我国文坛。蜀人多文采,这是历史的评价,也是蜀地富庶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然而蚕丛开始农桑鸿篇的重大影响,还在于由于衣食足,礼义兴,在蜀中许多地方仍然保持蜀有淳厚这一千古遗风,在蚕丛主要的活动区的青衣江流域,在东汉时张陵创立了道教,直到今天这些地方仍然是一派桃花源似的乡风民俗,人们仍然着青衣裹青帕,唱着祭祀青衣神的带哭腔的山歌,怀念青衣神。

"青衣一曲绕山水,青衣神在白云端。"

蚕丛--青衣神将和他开创的农桑业一样在蜀中大地上长久地流传下去。

《蜀王本纪》载:“蜀之先王名蚕丛,后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鱼凫。”蜀人的祖先,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到“教民务农”的杜宇,治水的开明,都和农业生产有关。鱼凫氏是古蜀国五代蜀王中继蚕丛、柏灌之后的第三个氏族。从文物考古发现来看,人们注意到了广汉三星堆自第二期文化开始,就出现了与鸟有关的器物,这当与柏灌氏取代蚕丛氏有关。而第三期所出的大批器物上不仅有鸟图案,而且同时还有鱼图纹饰。这一变化则反映出三星堆第三期文化与鸟族和鱼族密切相关,或者说,它反映出鱼凫氏取代柏灌氏的历史事实。

大事记:

约公元前3000年,黄帝娶蜀山氏的女子为妃,生下蚕丛。蚕丛后来成为古蜀国开国之君。

夏商时期,鱼凫成为古蜀王,率领蜀人从茂汶盆地东迁至广汉平原。古蜀国由原始氏族公社制进入奴隶制社会,鱼凫是古蜀奴隶制政权的第一位统治者。

商朝末期,古蜀国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古蜀国军队是伐纣联军中最具战斗力的队伍之一,是推翻暴君殷纣王的重要力量。

春秋时期,望帝杜宇用鳖灵为相,治理在古蜀国境内爆发的洪水。鳖灵出色地完成了人物。望帝因此禅位给鳖灵。鳖灵因此成了新的古蜀王,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

公元前451年,秦国进攻古蜀国,夺取战略要地南郑。10年之后,古蜀国又将南郑夺回。

公元前316年,古蜀国进攻巴国。巴王遣使向秦国求救。秦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巴蜀。古蜀国从此灭亡。


版权声明: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